公共资源使用要分好级 需求导向分级响应!环卫工人在高温下用了4个小时翻遍了整整8吨垃圾,为游客找到一块儿童手表。这样的“暖新闻”却让一些人感到不舒服。
事情发生在近日,广东游客卢女士一家乘坐高铁从太原抵达大同时,孩子的手表不慎被放入高铁列车的纸质垃圾袋中。通过手表定位,他们发现手表仍在大同南站,可能已被当作垃圾处理。卢女士随即拨打了市政服务热线。大同市相关单位的环卫工人在高温下寻找4个小时,在翻找了8吨垃圾后,终于找到了手表。
卢女士对此表示非常感动,她说:“这么热的天,谁愿意为陌生人去翻垃圾?大同做到了。真的太感动了,特别感谢环卫工人。”
然而,当这则消息被当地媒体报道后,舆论场上却掀起了波澜。有人质疑,一块几百元的儿童手表值得动用如此多的公共资源吗?还有人认为,这种行为是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的浪费。
公共服务固然要为民解忧,但也需考量成本效益。有网友计算,按大同市环卫工人平均时薪18元计算,两名工人4小时的人力成本为144元,加上垃圾转运车辆调度费、焚烧厂场地占用费等,总成本保守估计超千元,远超儿童手表的市场价值。在这4小时里,两名工人本可以处理20余吨日常垃圾,他们的工作如何保障?
对比之下,浙江衢州曾全城联动,为3岁女孩找回价值20余万元的人工耳蜗,赢得了广泛赞誉。从儿童手表到人工耳蜗,这启示我们:公共服务亟须建立需求导向的分级响应机制。
此前,“中国消防”官方微博曾明确回应质疑,如钥匙落在家里,有儿童老人被困或煮饭烧水等可能发生危险的情况,消防会到场救助,非紧急情况下建议找开锁公司。
对于失物搜寻,我们可以效仿先进城市经验,推行失物招领分级响应机制。对于高价值或具有特殊意义的物品,可启动更高级别的搜寻预案;对于普通物品,则可引导市民通过自助或低成本方式寻找,也可以探索适度引入使用者付费原则,培养公众责任意识。
面对舆论关切,当地城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只要老百姓有需求,肯定去做。”我们肯定其为民服务的诚意与展现城市温度的努力。然而,诚意之外,还需审视需求的合理性及实现的成本与代价。公共资源有限,好钢需用在刀刃上。
高温仍在持续,那两位找到儿童手表的环卫工人已经回到正常工作中,正在某个街道上默默奉献。这也提醒每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应尽量减少因个人疏忽对公共资源和公共服务造成的额外负担,这理应成为每位公民的社会责任。
金领速配-金领速配官网-中国期货配资公司-正规配资排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